自然界的物体千变万化,光线的吸收、反射、透射受物体表面肌理的影响,具有选择性吸收、反射和透射色光的特性,任何物体对于色光的吸收和反射都不是全部的,如常见的黑、白、灰物体色中,白色的光反射率是64%~92.3%;灰色的光反射率是10%~64%;黑色的光吸收率是90%以上。如图10所示,表面光滑、平整、细腻的物体,对色光的反射较强,如镜子、磨光石面、丝绸织物等;表面粗糙、凹凸不平、质地疏松的物体,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,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,如海绵、毛玻璃、纺织品等。物体色本身不发光,它是光源色经过物体的吸收、反射,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。我们把这些本身不发光的色彩统称为物体色,如衣服的颜色、物体的颜色、建筑的颜色等。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,但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,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,如在闪烁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,所有建筑及人物的肤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。
固有色:是指物体在白色阳光下呈现出来的固有的属性,是物体本身所呈现的固有的色彩,比如太阳为黄色,树叶为绿色,雪为白色,如图11所示。每个物体都有固有色,但这种固有色不仅受光源色的影响,而且还受周围色彩环境的影响,随时变化。当光源有所改变时,人们习惯用约定俗成的认识进行色彩辨认,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色彩恒定性。如即使在红灯照射下,人们看到的雪仍感觉是白色的。
物体色:如图12所示,具有可变性 ,主要是由不同的光源照射形成的。我们知道,物体在普通白炽灯光下偏黄色,在荧光灯下偏青色。从纯物理学的角度分析,物体本身并没有色彩,但它通过对不同波长色光的吸收、反射或透射等,显示出光源色中的某一色彩面貌,显现出物体色。19世纪的印象派把捕捉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放在了首位,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,把变幻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,留下瞬间的色彩印象。在印象派画家们的眼中,物体色是时间性、地域性、光照度、光色度,心情指数的体现。如果说文艺复兴是近代绘画的开端,确立了科学的素描造型体系,把明暗、透视、解剖等知识科学地运用到造型艺术中,那么印象派则是现代绘画的起点,它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,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,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,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。 如图13~图14所示,印象派对色彩进行了分离,追求色光的瞬间变化,打破了传统的观察、表现方法。
www.sxbofei.com